2019-9-6
上午遊覽
青島
八
大關
後由朋友陪同前往
嶗山
太清宮。
太清宮是
嶗山
規模最大的一座道觀。太清宮坐落位置可謂是絕對的風水寶地,它面對大海,三面由寶珠山環抱,背靠老君峰,在風水學上是上上之地。
太清牌坊,又稱牌樓,現代建築,建於1997年,上面寫著 嶗山 太清宮五個大字。
這位美女是我們的導遊小姜
,是個熱情、爽朗、笑聲不斷的女導遊。
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。“道”所反映的是 “自然而然” 。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,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,將天、地、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、闡述出來。
全真道“七真”之一的邱處機多次到訪 嶗山 ,開創了全真道教“ 龍門 派”,建立了道教的叢林制,因此太清宮稱為“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”。第一叢林應是 北京 的白雲觀。
走進山門,先看到的是兩側的鐘樓和鼓樓。晨鐘暮鼓,主要是警示從道士勤修苦練,不虛度光陰。
再往前走,道路的左右兩邊有兩座雄偉的建築,分別是元辰閣和元君閣。
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鬥姆元君,是道教神祇。
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,消災降福之神。
太清宮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。當年 江西 才子張廉夫雲遊至 嶗山 ,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,在此修建了三官廟,後又建起了三清殿,兩殿合成太清宮。唐朝末年,道士李哲玄續建了三皇殿。宋朝時期,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,形成現在規模。著名道士張三丰曾在此修煉,《聊齋志異》的作者蒲松齡也在這裡居住過。
太清宮第二道正門儀門,中間的門是皇帝專用道,平時不開,走兩側偏門。
導遊小姜說,道家不走回頭路,遊程路線從太清宮東門進,西門出。
千餘年的參天古柏部分主幹已枯,但仍綠蔭遮蔽。
太清宮門前的門當戶對
這棵黃楊樹,樹高8米多,雖不是很粗,但已經有800多年的樹齡了。黃楊樹生長緩慢,木質堅硬細膩,是雕刻藝術品的上等材料,有“木中之王”的說法。據說,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歡黃楊木質的梳子。
由於太清宮三面環山,一面對海,故冬暖夏涼,年平均氣溫12.2度,因此這裡有許多南方植物,這顆樹是山茶花,也叫曼陀羅花。樹齡260年,每年隆冬季節開花, 青島 人叫耐冬花, 是 青島 的的市花。代表永遠年輕的意思。山茶花的故鄉在 雲南 大理 ,是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雲遊時將南 方山 茶花帶至此。
三官殿為三進院落
日本 的雙櫻。
韓國 的木槿花。中、日、韓三國是信奉道教的國家。
三官殿三進院大門兩側各有一棵宋朝的銀杏樹。樹齡有1100餘年,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敕封
嶗山
道士劉若拙重修太清宮時所植,這兩棵樹都是雄樹,有全真教不娶不嫁之意。
在
嶗山
風景區內無論是道觀還是廟宇,普遍種植銀杏樹,原因一是這種樹的樹齡很長,象徵長久,二是由於銀杏樹特殊的樹液,一般不生蟲害,避免了殺蟲是殺生行為。
道教稱香爐為萬年寶鼎
三官殿:是
嶗山
最早的道教廟殿,古樸莊嚴。供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是
中國
古代最早的首領 堯、舜、禹的化身。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惡。
導遊小姜指導我在道觀正確上香禮儀:選三支香,右手持香點著後不可用嘴吹,而是用手搧滅,或輕搖滅火。雙手舉香齊額,此時右手握香,左手環包右手,面對神像鞠躬敬禮,禮畢後左手插香入香爐,香要插直插平。第一炷插爐中央,第二炷插左方,第三炷插右方,三炷香距離不過一寸,表示寸“誠”心。上香時不可戴墨鏡🕶️,拿手機。
三官殿旁的祖師殿供奉著為道教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人物:張三丰、張廉夫和王重陽。張廉夫創立了太清宮,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派,張三丰創立了武當派,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劍在道教中的影響非常大。
七真殿供奉“全真七子”,分別是邱處機、馬鈺,譚處瑞、王處一,郝大通、劉處玄、孫不二。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創立了道教全真派。
太清宮內曾經出現過兩位國師級的道人,宋朝的劉若拙,稱華蓋之人,另一人便是元朝全真
龍門
派創始人邱處機。
三官殿內的白耐冬:樹齡400餘年,花季春天,花大瓣重,色白如玉,珍稀品種,太清宮僅此一株。
這株老 榆樹 是唐朝道士李哲玄親手種植的,又稱它為“唐榆”,距今1200多年,高18米,胸徑1.5米,因為它橫臥虯曲如龍頭,故又被稱為“龍頭榆”。
導遊小姜為我們拍照
孔子問道老子
小葉黃楊,樹齡800餘年。這是北方最大的一棵,這棵小葉黃楊一半枯一半茂,成為一景。太清宮裡有許多千年古樹,宋朝的銀杏,西漢的柏樹,唐朝的
榆樹
。
1979年鄧小平來太清宮參觀時站在這棵樹下說,太清宮憑這幾棵大古樹就可以招引很多人,發展起來。
三官殿旁一巨石上刻著逢仙橋: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,在這裡遇到了一位白鬚飄飄的老翁,他欲與交談時,卻已無蹤影,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。於是劉若拙認為仙人到此,故稱此橋稱為逢仙橋。
康有為詩刻。康有為在1923年65歲時遊覽太清宮寫下的一篇遊記,是一首五言66句長詩。字裡行間都是讚美 嶗山 風光、水色、奇峰怪石、古木及建築特色。“天上碧芙蓉,誰擲 東海 濱。青綠山水圖,樣本李將軍。……”
山頂上塑有老子銅像:高36.9米,底座28米。於2016建成。
老子塑像是根據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畫而雕,其天庭飽滿,地閣方圓。目光深邃,慧眼如炬。他左手指天,右手指地,為“開天闢地,唯道獨尊”之意。民間認為老子猶龍,可上天、入地、下海。老子的地位在皇帝之上。
老子雕塑底座下是雄偉的殿堂,匾額上寫著:幽通深玄,對聯是道德經的內容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殿內供奉道教內的多路神仙。
老子的坐騎青牛。這塊巨石是就地取材而刻。在未塑老子雕像之前這塊巨石一直臥於此,似乎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地在等待老子的到來。
在老子銅像雕塑完工後,巨石也被雕刻成了老子的坐騎,終於完成了它千百年的心願,真是千年的等待,就為了今天的回眸!
山上的青牛與山下廣場上的石牛遙遙相望。
太上道祖老子碑銘
從山上下來前往三清殿途中經過綠石龜:龜為道教崇奉之神,是長生不老之象徵。該龜用料為 嶗山 特產深海底綠石,為無價之寶。2009年由太清宮經師班開光。
紫薇:又稱百日紅,俗名癢癢樹,觸其葉可發生變化
太清宮主殿三清殿
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,正殿內供奉的是三清真神。中間元始天尊——玉清,右邊
靈寶
天尊——上清,左邊是道德天尊——太清,也就是老子,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。
東偏殿供奉的是天上陽神主管東華帝君,女孩子去拜可求得佳婿。西偏殿中供奉的是天上陰神即女神主管西王母,俗稱“王母娘娘”,男孩子拜之可得心儀媳婦兒
側柏凌霄:側柏樹齡700餘年,凌霄100餘年,夏秋開花,花大橙紅色,花冠漏斗形,極為豔麗。明代高啟詩“凌霄託 高樹 ,引蔓日已長。纏綿共春榮,幽花藹敷芳”講的便是凌霄花依託 高樹 引蔓攀援,與樹纏綿依畏相伴,與 高樹 共榮華。
走出三清殿向右拐,來到關岳祠,這裡供奉的是關羽和岳飛。
下圖中的涼亭就是蒲松齡先生經常寫作的地方傳說,一天,蒲松齡在小亭中休息,他恍覺僕有個道士穿牆而過為他送茶,頓時靈感而來,揮筆寫下膾炙人口的《聊齋志異之勞山道士》。
這面牆據說就是蒲松齡小說《 嶗山 道士》裡道士練習穿牆術的地方。
神水泉:這三個字據說是宋代華蓋真人劉若拙的親筆手跡。 嶗山 四 大名 泉之一。據說神水泉水質清澈甘甜,礦物質含量豐富, 嶗山 道士用過多年的暖水瓶從來沒有生過水垢。即便是大旱三年水不涸,大澇三年水也不溢。水平面始終與井口保持一致,但在近年的一次修復中,因為施工方面的原因,水位發生變化,現己基本無水。
神水泉旁並列著蒲松齡雕像:蒲松齡別號柳泉居士,生前寫下《聊齋志異》共有400多篇故事,其中8篇是以 嶗山 為題材為背景的,如《 嶗山 道士》《香玉》等等。當年蒲松齡先生也是口啜神泉煮香茗寫下膾炙人口《聊齋志異》多篇故事的。
進入三皇殿內,可見一棵7米高的耐冬,這棵樹就是蒲松齡筆下《聊齋志異.香玉》裡身穿紅衣的花神“絳雪仙子”,樹齡500餘年,為 青島 市最大的耐冬,花色深紅,花開繁密,如雪壓枝頭,故稱絳雪。
白天是樹,晚上可就是花仙子了,有意者不妨在這守夜與之約會
漢柏凌霄:樹齡2150年,相傳為太清宮開山始祖張廉夫手植。古柏中空,主幹北側寄生凌霄盤曲而上,樹齡亦超百年,又稱古柏盤龍。現在這顆古柏上又長出一株鹽膚和一株刺楸,四顆樹長在一起,堪稱大自然的奇蹟。
漢柏中間有一處被火燒過的炭化痕跡,那是1973年夏秋之交的一個下午,有人用竹竿撐火欲燒漢柏上馬蜂窩,結果點燃了樹葉並迅速蔓延至整棵樹。恰逢當時有解放軍演習,消防車就在附近,戰士們迅速撲救,50米高壓水槍驚險搶救下了老樹。這樹老樹雖歷劫難,卻堅強地活下來了。
三皇殿,在唐代以前,太清宮只有三官三清兩座主殿,道士出身的李哲玄來到 嶗山 太清宮之後,見到這裡風景優美,環境極佳,便籌 資興 建這座殿堂。供奉天皇伏羲氏,地皇神農氏,人皇軒轅氏。三皇是古代 中國 傳說中的三個傑出部落首領。
從太清宮西門出景區。
最後導遊小姜用一首清朝周思旋的小詩總結了 嶗山 的地理環境及氣候“峰抱三方列,潮迎一面來,雨中看竹綠,雪中賞花開”。非常形像和貼切。
回程的路很美,車行駛在山腳海邊。